国际交流 +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际交流 >> 学术活动 >> 正文

光量子集成芯片

发布人:日期:2019-03-25浏览数:

学术讲座——量子论坛第一百二十八

报告题目:光量子集成芯片

报告人:金贤敏,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报告时间:2019年3月25日上午(周一)10:00

报告地点:量子楼410

报告摘要:量子信息技术已经经历了广泛的原理性验证,是否能真正走出实验室,走向实用化和产业化,取决于我们是否能够构建和操控足够大规模的量子系统。宏观光学系统中的损耗、稳定性和操控精度等看似技术性问题已变成迈向规模化的瓶颈性难题。发展的光量子集成芯片技术是攻克可扩展性难题有前景的途径,有望有力推动量子信息技术的实质性进展。另一方面,相比于通用量子计算机在精度和纠错等方面的巨大挑战,专用量子计算可以直接构建量子系统,一旦能够制备和控制的量子物理系统达到全新尺度,将可直接用于探索新物理和在特定问题上推进远超经典计算机的绝对计算能力。报告将介绍我们针对宏观量子光学系统走向集成芯片面临的新问题开展的研究,包括在上海交大搭建的第二代飞秒激光直写光量子集成芯片平台和量子模拟等方面取得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展示我们通过增加量子演化系统的物理维度和复杂度来提升量子态空间尺度,开发了更加可行的全新量子资源,对于未来专用量子计算机的研发具有重要意义。

个人简介:金贤敏,1980年7月生,2003年起师从潘建伟教授,获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2010年赴牛津大学做博士后,合作导师为牛津大学副董事长和皇家科学院院士Ian Walmsley教授。2012年同时获得欧盟授予的玛丽居里学者和牛津大学沃弗森学院学者。2013年开始在上海交大组建光子集成与量子信息实验室。2014年辞去牛津大学的职位全职回到交大工作至今。入选上海千人计划特聘专家、国家青年千人计划,曙光学者和上海青年科技英才,2015年获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授予青年科学家奖。金贤敏长期致力于以光量子集成芯片为核心,以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存储的芯片化集成的研究和研发。已发表论文40余篇,包括Science 2篇,Science Advances 1篇,Nature Photonics 6篇,Nature Physics 1篇,Nature Communications 3篇,PRL 10篇,NSR 1篇,SCI引用1700多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第一作者完成的工作入选两院院士和科技部评选的2010 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2017年带领研究团队实现了国际上首个海水量子通信实验,实验上验证水下及空海一体量子通信的可行性;2018年实现了世界最大规模的三维集成光量子计算芯片,并演示了首个真正空间二维行走量子计算;同年实现了首个物理系统可扩展的专用光量子计算机;制备出国际上首个光子轨道角动量波导光子芯片;首次将机器学习技术应用于解决量子信息难题,实验实现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量子态分类器。